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 > 保密合同

2024-05-26

高密取保候审在哪里办手续

北海律师

北海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1.在面临公安机关依法实施逮捕之后,若该案件尚未正式移交至检察机关进行审理,则此阶段可以视为侦查阶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此类案件仍需由公安部门负责处理及管辖,而申请取保候审的申请书,也须提交给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进行处理。 2.对于涉及刑事案件的取保候审事宜,只要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或其委托的律师能够向办案机关提出申请即可,随后将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这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对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与办理。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 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2024-05-26

违反保密协议要求赔偿损失一般赔偿多少

九江律师

九江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当企业与被赋予保密职责的人士签署保密协议之际,此种行为通常为有偿的。 在此过程中,如双方曾有所约定,则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若并无具体约定,则需依照劳动者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三十进行支付。 此外,对于那些已签署竞业限制协议且严格遵守相关约定的劳动者,其所获得的经济补偿亦可根据约定进行支付。 然而,如果双方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仅规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却未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之后的经济补偿做出明确规定,那么当劳动者严格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并向用人单位提出按照其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请求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同样地,如果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既规定了竞业限制又包含了经济补偿条款,那么在劳动合同解除之时,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在劳动者已经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之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通常会与掌握公司商业机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然而,在实践操作中,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将保密义务与竞业禁止的概念相混淆。 事实上,竞业禁止只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众多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劳动者在离职后前往与原用人单位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从而降低劳动者泄露、使用原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可能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2024-05-26

别人用私密照威胁我怎么办?

王洪生律师

王洪生律师 最近回复:

威胁你什么了?详细讲一下。

2024-05-25

密云这盗窃罪判多长时间

北海律师

北海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若行为人构成盗窃犯罪已完成,即为既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凡实施盗窃行为导致公私财产损失在1000元人民币至3000元以上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刑罚惩罚; 倘若盗窃金额达到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则须承担起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严厉后果,同时还会被附加处罚金或没收全部财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4-05-24

盗窃罪是否秘密进行审理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最近回复:

解析: 盗窃罪案可申请公开审理。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初审阶段应对所有案件进行公开审理。 然而,针对触及国家机密或涉及个人隐私等案件,应当采取非公开审理方式; 而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等类型的案件,若当事人提出不公开审理请求,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此类案件中,人民法院需要当场对外公布原因。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2024-05-24

已经犯错误说了上家公司机密违法吗

北海律师

北海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泄露公司机密无疑属于犯罪行径。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的明确规定,任何人未经授权披露或传播公司机密信息均属违法行为,若在签署过严格保密协议的前提下仍进行此种行为,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024-05-24

盗窃罪是否具有秘密性

北海律师

北海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1.要构成立案的盗窃罪,必须具备隐秘特征。 在法律设定中,盗窃罪的客观方面主要体现在行为人具有秘密获取并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有或私有财产,亦或是重复实施秘密获取公有或私有财产的行为。 2.在此需要明确的是,盗窃罪中所规定的秘密获取,其核心内涵在于行为人在获得财产的整个过程中未被察觉,而是在暗中进行的。 若在行为人实施盗窃的过程中,被他人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然而行为人仍然强行将财物夺走,那么这便不再符合秘密窃取的定义,而应视为构成犯罪,应按照抢劫罪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转化型抢劫罪。 3.若行为人在实施盗窃时并未被察觉,但是当财物成功窃取到手之后却立即被发现,随后公开携带财物逃离现场,那么这种情况依然可以认定为秘密窃取,应以盗窃罪论处; 反之,如果行为人运用欺骗手段,转移了受害者的注意力,然后在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功获取财物,那么这种情况也应被视为秘密窃取,同样应以盗窃罪论处。 例如,行为人可能会借助迷信手段,如施法消灾等方式,将受害者的财物掉包,由于受害者拿出财物的初衷是希望行为人能够帮助他们“施法消灾”,因此受害者并未失去对自己财物的实际控制权,对于此类行为,我们应该以盗窃罪来进行定罪量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4-05-24

使用他人私密照威胁是否构成犯罪

九江律师

九江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使用不当手段公开他人私人隐私无疑构成了寻衅滋事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要寻衅滋事行为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损害,那么就需要受到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严厉惩罚。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1)无缘无故地殴打他人,其恶劣程度很深; (2)追击、阻拦、谩骂甚至恐吓其他人等恶劣行径; (3)强行抢夺、强制占有或者任意毁坏、非法占用公共财产,情节相当严重; (4)在公众场合引起纠纷,扰乱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导致严重混乱局面的出现。 如果纠集多人多次实施上述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可能会面临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被处以罚金的严厉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罪】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2024-05-24

保密协议与竞业协议的目的是什么

北海律师

北海律师 最近回复:

解析: 1.在保密协议的有效期之内,员工需恪守企业所制定的保密条例,采取严格措施以预防技术机密的外泄。 同时,他们还必须避免将企业技术秘密透露给任何第三方,除非经过雇主的明确许可,否则不得将这些商业秘密用于生产和运营活动中,亦不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信息来进行新的研发工作。 2.竞业限制协议即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达成的一项书面协定,内容规定在双方解除或结束劳动合同时的一段特定期间内,劳动者不得前往与本公司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类似业务且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就职,或者自行开设工厂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 3.竞业限制作为保密的一种手段,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降低并控制商业秘密被泄露的风险。 然而,保密并非竞业限制的唯一目的,签订此协议的终极目标乃是为了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